|
|
|
【保定故事】鄧拓邊區辦《日報》时间:2023-10-07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筆名馬南邨、鄧云特,福建閩侯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當代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還是一位書畫收藏家。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鄧拓赴晉察冀邊區任《抗 戰報》社長兼主編。后任新華通訊社晉察冀總分社社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1955年,任中科院科學部委員。1958年,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I960年,兼任華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并主編理論刊物《前線》。1961年3月,開始以“馬南邨(cun) ”為筆名在《北京晚報》副刊《五色土》開設 “燕山夜話”專欄,共發稿153篇,受到讀者喜歡。他的雜文愛憎分明、切中時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橫生、富有寓意,一時全國許多報紙、雜志爭相仿效,開設了類似的雜文專欄,為當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苑增添了生氣,他與吳皓、廖沫沙合寫雜文 《三家村札記》。鄧拓撰寫過大量社論、雜文,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有《燕山 夜話》等,深受讀者歡迎。 1938年,抗戰槍聲打響不久,鄧拓就已走進晉察冀我黨的機關報《抗敵報》,當上了主任。1940年11月,《抗敵報》改為《晉察冀日報》,鄧拓任社長兼總編輯。1938年4 月,平山縣滾龍溝槍炮轟鳴,交通阻塞,辦報條件極為惡劣!犊箶硤蟆烦鮿摃r,用的是原始的油印機,稍后改為石印機。此后,鄧拓千方百計從外地弄來幾部鉛印機和一些鉛字。當時鉛字不夠用,報社又沒有鑄字機和字模,鄧拓便發動工人自力更生,想辦法制出鉛字。為解決夜晚排印報紙照明的問題,鄧拓又發動工人用子彈殼塞上捻子,沾上煤油, 點著了比麻油燈還亮。連印報的油墨,也是工人用老鄉家鍋底的煙灰制成的。 為解決用紙困難,鄧拓還派人在阜平、靈壽等地辦了手工造紙廠。在反“掃蕩”中,報社將人員分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由年輕力壯的人組成武裝隊伍,擔任放哨、偵察和保衛任務;第二梯 隊是精干的辦報隊伍。戰斗一打響,報社立即拉出精干的隊伍帶著改造過的輕便印刷機、電臺,堅持出報。為便于攜帶鉛字,他們商量好盡量在3000個常用字內做文章。這些輕便 的設備用八匹騾子就可以全部運走,這就是著名的“八匹騾子辦報”和“三千字內著文” 的佳話。 1941年,日本侵略者“掃蕩”頻繁,辦報既艱苦又危險。由于報社機關沒有武裝警衛,報社全體人員在遇到敵情時都是戰斗員,而在非戰斗時期則各司其職編印報紙。敵人一來,大家分散轉移把機器埋起來,敵人撤退就迅速回來挖出機器辦報。這年9月、10月 兩個月中,在平山縣滾龍溝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山莊鋒子尖,報社將印刷機械材料, 埋了挖,挖了又埋,埋了又挖,反復7次,印報32期,留下了 “七進七出”游擊辦報的佳話。 在反“掃蕩”中,報社的隊伍曾經在河北靈壽縣北營村與鬼子的運輸隊遭遇。夜戰中,鄧拓的坐騎中彈,他卻鎮定地指揮著報社的同志邊戰斗,邊撤退。報社在敵人的大包 圍圈內,隱蔽在阜平大山中一個只有三戶人家的小山村,報社的隊伍在這里潛伏了半個 月。在食物短缺、物資匱乏的條件下,報社的同志們卻奇跡般地印發了 12期報紙。 《晉察冀日報》創刊在阜平,出版在阜平,戰斗在阜平,發展壯大在阜平,可以說,報社的發展成長壯大與阜平人民息息相關。當時,除戰事起來臨時轉移外,阜平馬蘭村是報社的常駐地,報社人員和馬蘭村民結下了深情厚誼。報社幫助村里建了學校,還派人到夜校當教員,幫鄉親們讀書識字。一有空閑,還幫助鄉親們干農活兒。社長兼總編輯鄧拓 更是與鄉親們親如一家。在馬蘭村,鄧拓和報社的工作人員與老鄉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結 下了深厚的情誼。馬蘭村共有14人為保護《晉察冀日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拓就用馬蘭村的諧音“馬南邨”為筆名撰寫文章,以此表達他對馬蘭村民永志不忘的情懷。 鄧拓的女兒鄧小嵐于1943年就出生在這里,一直念念不忘革命老區的養育之恩。退休后,捐款捐物回報這里的鄉親們,又義務到馬蘭村支教18年,成就了一批一批山里娃的夢想,培養了200多名學生,使孩子走出大山、走上北京冬奧會這個國際舞臺。不幸的是2022年3月22日凌晨因病逝世,享年79歲。 《晉察冀日報》既是報社,又是出版社,還兼新華書店,出版的大量書刊中,馬列主義的書占有很大比重。除翻印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馬列著作外,還岀版了普及讀物,如 《通俗大眾哲學叢書》《通俗社會科學叢書》,其中包括《馬列主義初步》《共產黨與共 產主義》《政治經濟學初步》《社會發展簡史》《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編:李陽山、孫進柱、王簡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