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萬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故事】留法起航保定城
              文史萬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故事】留法起航保定城

              时间:2023-07-18     作者:保定文化故事【转载】   阅读

              一天,一個工人找到李石曾,給他看了一封電報,只見電報上只有一個“c”字,李石曾笑了笑,讓工人找來賬房,叮囑他去給孫中山匯3萬元。原來,李石曾與孫中山曾有約定,李石曾開豆腐工廠賺的錢,很大一部分用來支持孫中山鬧革命,孫若缺錢了就會拍電報要錢,A代表1萬,B代表2萬,C代表3萬。李石曾,這位大名鼎鼎的豆腐博士為了孫的革命花了很多錢,而他自己卻過得相當儉樸,素食,經常不修邊幅,穿得很破,到銀行去,竟被人家轟了岀來,誰知道他的父親是大清同治皇帝的老師大學士李鴻藻,而他很小的時候就被慈禧太后夸過“必成大器”。沒想到,李石曾這樣一位含著金鑰匙降生的官N 代,卻對做官不感興趣,他一生都對孫中山的事業很支持,是國民黨的四大元老之一。李石曾在法國辦實業,眼界大開,同時,他的工廠也需要大批技術工人,于是,李石曾和蔡元培等發起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他的家鄉保定市高陽縣布里村舉辦預備學校,保定市育德中學也因此成為他推進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重要陣地。

              cdbf6c81800a19d8bc3e4b90aab3958ba61ea8d3e846.jpg


              開始時,布里村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辦學條件十分簡陋,1917年招收的第一批學員共60名,考試科目為國文和算學,合格后還要考體力。這與彼時的中國教育重智輕體大相徑庭。在這一屆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法國華僑首領的王守義。1918年,由于招生人數增加,校舍不夠用,李石曾請梅蘭芳等名角義演集資,再加上朋友出地出料,終于建成了擁有3排41間平房的新校舍。新校舍包括教室、宿舍、飯堂、辦公室和實習工廠,蔡元培專門為學校題詞“勤于做工,儉以求學”。這批學員被分為北方班和南方班,南方班主要是湖南人,因此也叫湖南班,首先提出組建中國共產黨的蔡和森即在此班,并擔任班主任。 那時,毛澤東整天為勤工儉學奔走,專程由北京趕到保定火車站迎接這些湖南老鄉。把學員安頓好后,毛澤東還在保定古城墻上轉了一圈,瀏覽了古蓮花池。多年后,他對這次保定之行還記憶猶新。從1917年到1920年,學校共招收了三期學生,培養人才200多名,為中國革命事業輸送了一大批人才,劉少奇、李維漢、李富春等都曾在此學習了一些法語、 西俗和一般工藝技能,為他們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學習做好了準備。

              u=3534993325,3904363623&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jpg


              位于保定市區金臺驛街51號的保定市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即是1983年在原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舊址上建立起來的一所集收藏、研究、宣傳、教育為一體的歷史專題類紀念館。紀念館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規模不大,但嚴整對稱。紀念館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時期磚木結構的四合院,院內松柏蒼翠,花木繁茂,碑石矗立,幽靜清雅。院子中間一座面闊3間的過廳,把一個四合院隔成前后兩部分,過廳的兩邊與前后院相通。

              紀念館大門坐西朝東,是一座青磚布瓦、黑色木板門的古式門樓,門楣上懸掛1992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寫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匾額。紀念館共有房屋30 余間,其中辦公處所15間,陳列展廳16間,展線200米。館藏革命現代一級文物52件,二級文物16件,三級文物22件,圖片500多幅,以及一大批極其珍貴的文史資料,系統介紹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始末,再現了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在留法勤工儉學時期的工作、學習、生活和斗爭情況。館內還附設育德中學校史展覽。李維漢、何長工等相繼來此參觀并題詞。

              后院西房的門楣上有一方白色大理石匾額,上有“幼云堂”三個金色陰刻楷書大字, 是育德中學創建人、同盟會直隸分會會長陳幼云的祠堂。堂內正面墻上鑲有陳幼云的瓷質塑像,像下的白色大理石功德碑上,鐫刻著陳幼云的生平業績。幼云堂后面是當年育德中學校長的辦公處所。紀念館還設有影視廳,放映相關內容的影視節目。20065月,紀念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b6d2-9639a238367f3db4c3afcf10af6c766f.jpg


              當年,留法勤工儉學的費用解決起來十分困難,少數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可以自籌,大部分人都是靠貸款解決經費的。這些學生出國坐的是郵船的四等艙,也就是最底層的大統艙,那里裝了很多活牛,準備現宰現吃,因為當時沒有什么冷凍設備,也沒有過多的蔬菜,只能用這種辦法解決旅途的飲食問題。學生們和活牛睡在一起,夏天悶熱,牛糞臭氣熏天,郵船搖晃,很多人暈船,這份罪難受死了。途中,因怕撞上一戰期間撒下的魚雷, 每個人還發了一串木塞子做救生之用。一路顛簸勞累,他們上岸后如患一場大病,但很快就振作起精神來,投入到緊張的勤工儉學中去。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勃然興起之時,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國廣泛傳播之際,身處民族危機中的有志青年迫切希望去法國尋求救國之道,留法勤工儉學正是適應了這一需要而掀起席卷全國規模的熱潮。

              當年陳幼云苦心孤詣地創辦育德中學,就是希望通過“改良教育,藉謀國是”,可惜不幸英年早逝。但是,陳幼云在天有靈,可以欣慰地看到,他當年的戰友和育德中學的同學先后參加了數次國內革命斗爭、民族解放運動、留法勤工儉學高等工藝預備班的創辦, 為了拯救苦難的中國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在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保定市第一名中共黨 員、保定的第一個黨組織,也在育德中學誕生,這里燃起的追求真理的星星之火,終將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征程上匯聚成熊熊烈焰。

              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編:李陽山、孫進柱、王簡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技术支持: 創和全網營銷 | 管理登录
              seo seo
              亚洲卡通动漫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