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老了,去靠近滋養你的人时间:2023-07-04 我們年輕時,為了幾兩碎銀,不得不和人打交道,厭惡的人也要給個笑臉。當我們老了,已經退出職場了,也不用為錢財發愁了,應該把選擇權完全放到自己的手里。 你選擇什么社交,就是什么樣的余生。 01 消耗你的人,需要遠離。 一個人越活越難受,一是有了內耗,自己想不通;二是有外耗,有人在折磨你。 我的鄰居老費,退休之后,常常去跳廣場舞。 老費個子不高,人也不胖,因此站在一群大媽當中,非常協調。 可是老費從去年年底開始,就不去跳廣場舞了。原來,有一些大媽嫌棄老費,說他“不男不女”。 老費找了幾個老同事,一起去釣魚。 他初來乍到,不知道如何釣魚,因此連續幾天都空手而回。妻子責怪他亂花錢,同事們笑他“沒水平”。 把釣魚竿一丟,老費就頹廢了。 可見,老費不管做什么,都是在自討沒趣。那些消耗他的人,有三個特點:挑剔、嘲諷、各種不理解不包容。 在很多武俠片里,我們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元氣大傷”。當經歷一次“元氣大傷”之后,人生要么涅槃,要么一蹶不振。作為老人,應該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老人真的不要為了合群而合群。就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可以一個人去做,不要呼朋引伴。 機器被消耗了,需要更換零件,不算太難。一個人的精神被消耗了,就需要自強自立,逼著自己活成春天的樣子。 遠離消耗你的人,有被討厭的勇氣,生活才會自由。 02 滋養你的人,難能可貴。 作家莫言,為什么成功了? 他坦言,自己的早期作品,多半是親身經歷,還有鄰居的、親戚朋友的經歷,有的是聽老人們講過的故事,這是一批最原始、最寶貴的素材。 比方說,他在描述童年的時候,寫了鄰居大娘,毫不猶豫借了一碗米給他家。后來,母親還了一碗堆起來的米。 一個細節,讓莫言學到了做人的道理,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人老了,你不要創業致富,但是你要保養精神,讓自己活得年輕一些。這就是“滋養”的渴望。 你要社交的話,以下幾種人,比較靠譜。 其一,和有光的人同行,養心。 借助別人的光,你不但不會迷路,還會看到風景。 蒲松齡,在考場上消耗了大半生,到七十多歲,還沒有看到希望。 在求學路上,他和普通人打交道,收集了很多的民間故事。因此他寫了“聊齋志異”。當他很老的時候,發現成就自己的,是民間的人。是他們帶來的名氣和希望。 汪國真在文章中寫道:“只要春天還在,我就不會悲哀;縱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陽還可以重新回來! 人老了,難免會腰酸背痛,還會生病,但是你不能悲觀。珍惜那些鼓勵你、帶你去看陽光的人。心情好轉了,一切的病痛,都是浮云;年齡也可以忘記。 其二,和同頻的人相處,舒服。 林徽因說:“只有心靈相通的人,才有共鳴看人世間的潮起潮落;只有靈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內心深藏的美麗! 我們經常感慨,知己難求。打工人會勾心斗角,親戚朋友會互相算計。人老了,還有誰能理解自己呢?功利心很強的人,基本上離開了。 其實,我們不要擔心。所謂同頻,不是幾個人一直在同一頻道,而是在某一個時段,大家互相理解和鼓勵。 比方說,一個老人總是咳嗽,身邊的人覺得很煩躁。但是他去診所的時候,就會遇到有一樣癥狀的人,兩個人可以交流如何遠離咳嗽的話題。一些方法可以共享,一些坑可以互相提醒。 某個特征類似的人,遇到某種困難的人,都值得靠近,可以形成一個正能量的圈子。 其三,和愛你的人相伴,怡情。 愛你的人,一直在幫助你,期待你好轉。也許他不會說話,讓你難受,但是“愛”是不能丟棄的。 很多夫妻,吵吵鬧鬧一輩子,但也愛了一輩子。吵架也是幸福的一種方式。自己的家人,彼此相愛,就是養老的底氣。 03 互相滋養,是老人應有的自律。 得到別人的滋養,不要覺得“理所當然”,要學會反哺。 任何情感,都是雙向奔赴的。滋養也是如此。 家里的花草,常常被澆水施肥,因此用花朵和花香回報其主人,這就是互相滋養的例子。 我的母親常常說:“如果你很窮,對于幫你的人,起碼要記得住名字! 平時生活中,你記住對方的名字,再次遇見時,主動打招呼;對幫忙的人,說句“謝謝”;對自己的家人,常常說“辛苦了”;把愛心傳遞給社會......都是互相滋養的體現。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這樣的生活方式,永遠都不會過時。 千萬不要讓滋養你的人寒心,否則下次就遇不到了。 04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往后余生,把滋養自己的人請進生命里,把消耗自己的人踢出去。 合群不合群,不能變成強求的緣分,而是學會選擇。 人老了,也許手臂沒有了力量,但是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 不要讓自己變成一副空殼,等待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