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定故事】半部清史總督署时间:2023-06-28 1963年8月上旬,大雨落冀北,白浪滔天。古城保定登時變成了汪洋澤國。當地軍民團結起來,爭分奪秒地與洪水搏斗。那時給身處洪波中的古城人民帶來安慰的是,當所有的建筑都沒入洪流的危急時刻,唯有大旗桿巍然屹立,如同燈塔一樣點燃了人們的希望。肆虐的洪水終于退去,人們對大旗桿的感情卻空前高漲。這對大旗桿聳立在保定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最初是木質,后來改為水泥澆鑄,在國人剛知道水泥為何物的時候,可真是個稀罕物。而且,與別處的大旗桿不同,此旗桿高達十丈有余,即33.6米,號稱全國之最。 “文革”中,大旗桿不幸被當成“四舊”給破拆了。直到1994年,懷念大旗桿的保定人民集資重建了大旗桿,找回了他們潛藏幾百年的美好記憶。 大旗桿不是孤芳自賞的景觀,它是直隸總督署轅門外的配屬物,更是直隸總督署的標志。作為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級衙署,位于保定市裕華西路99號的直隸總督署,在元代曾為順天路總管府駐地,明代做過保定府署和大寧都指揮使司署,清代先后為大寧都指揮使司署和參將署。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將直隸巡撫升格為直隸總督。因當時的總督署在城西北隅,“湫隘庫陋,觀瞻不肅”,遂于1729年,經雍正特諭選址修建,以參將署作為新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增建。至宣統三年(1911)清朝滅亡,此處一直是直隸總督的辦公處所,從首任直隸總督李維鈞算起,到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為止,在182年的時間里,先后共有74人、99任次直隸總督在此任職,歷史內涵非常豐富,素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 直隸總督的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其最顯赫的時候,不僅集直隸省的軍事、行政、鹽務、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并且統管山東、河南一切軍政事務,其權利大大超過直隸省范圍。同時,素有“都南屏障”美譽的保定負有拱衛京畿之職,境內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危及朝廷,故直隸總督選任歷來非皇帝親信的重臣莫屬。加之直隸總督一般還兼任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等職,所以直隸總督署官稱直隸總督部院,可見,直隸總督的地位明顯高于其他總督主,是當之無愧的“首席牧臣”。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直隸總督有李衛、方觀承、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 在這些人當中,李鴻章無疑是任職時間最長、最著名的一位。他從47歲第一次任直隸總督起,先后三次出任這一職務長達25年。在直督任上,李鴻章經歷了人生最風光的時期,為了實現御辱、自強的夢想,他建水師,開工廠,修鐵路,辦學堂,忙得不亦樂乎?上Ц粞ドΠW的洋務運動終究不能挽救大清的命運,李鴻章背負著賣國賊的罵名含恨而死。 方觀承是其中最有藝術造詣的總督,他重視農業,廣推棉花種植,并親手繪制棉花圖。不僅如此,他還圖畫了古蓮花池十二景,為我們恢復古蓮花池的盛景留下了珍貴藍本。 最廉潔的首推唐執玉,他平時布衣粗食,病逝后,人們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篋無一物”,竟然無錢裝殮,還是雍正下令撥銀,加上其他官員出資,才得以將遺體盛殮運回原籍。 最慘烈的要屬裕祿,他率軍抵御八國聯軍,戰敗后自殺,其子國子監祭酒熙元亦在北京城破后偕同妻嫂仰藥殉國。雖然裕祿戰御無方,但終能滿門盡忠,也足以令人欽佩。 最具野心的當然是袁世凱,他在直隸總督任上加緊訓練新軍,創建警政制度,廣招人才,為他后來改朝換代積累了豐厚籌碼。 清帝遜位后,雖然河北省會屢次遷移,但直隸總督署仍先后作為直隸督軍署、直魯豫巡閱使署、保定行營、河北省政府、保定專署等威權機構的駐地,擔負過重要的行政軍事管理職能。直至1990年11月,保定市委機關遷出,直隸總督署被辟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署內現有館藏文物498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57件,常年舉辦固定陳展10個,臨時展覽10余個。博物館已被命名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省級青年文明號、國家AAA級旅游景區。1988年1月,直隸總督署即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直隸總督署開府至今, 雖然歷經修葺與局部增建,仍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風格和特色,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30米,占地總面積30000平方米。三開間的黑色大門上方,懸掛著雍正手書的“直隸總督部院”匾額,封閉式的格局和威嚴的氣氛給人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整體建筑以兩條更道相隔,分為中、東、西三路,主體建筑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并配以左右耳房、東西廂房等全部集中在中路之上,東西兩側各有一路對稱型輔助建筑,建有花廳、幕府院、箭道、花園、龍神廟、武成王廟等。這些建筑均為布瓦頂、小式硬山建筑,布局嚴整,規模 宏闊。 目前,中路包括所有主體建筑在內的五進院落,以及東路的東花廳、外簽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而西路原有建筑業已不存?偠绞鸫箝T外,原有一組半封閉性的院落,由東西班房、東西轅門、鼓亭、樂亭、照壁、旗桿及石獅組成。鼓亭、樂亭、照壁今均不存,其他已陸續修繕。 直隸總督位高權重,其一舉一動關乎國家安危和直隸百姓的生計,曾國藩在其任上撰聯“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警醒自己和同仁,要當好直隸總督,必須處理好與皇帝、百姓的關系,忠君愛國,視民如子,這才是做好威撫畿疆的直隸總督的不二法門。 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編:李陽山、孫進柱、王簡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