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過壽講究多,不能隨便過:慶九不慶十 73、84也不過时间:2023-05-23 “過壽”和“過生日”是同一個意思嗎?嚴格來說,其實是有差別的。雖然兩者都有表示慶生的意思,但是“過壽”具有更明顯的年齡限制和條件要求。 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也就是60歲以上的才叫過壽,小于60歲的叫“過生”。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說的過壽,是給老人慶生,過生日。 從概念來說,“壽”一般指六十歲開始逢十的壽辰,即從六十開始是大壽。 中國人不管是過生日還是過壽,都是有講究的。 給小孩過生日,忌諱提前過,民間認為提前過有“短壽”的意思,這是不吉利的。 給中年人過生日,講究過“三十六,四十九”,俗稱“門檻兒”。在過生日這一天,當事人要系上親人用紅布做成的紅褲帶在腰間,或者穿上用紅布做成的內衣,寄托人們希望趨吉避兇,消災免禍的心愿。這個說法其實和本命年穿紅色一樣,紅色在中國代表吉祥如意,喜慶美好的寓意,在容易“犯太歲”的本命年里,穿紅色寄托著人們期盼能夠辟邪,消除霉運的美好愿望。 而給老人過壽,講究更多。具體來說,都有哪些講究呢?一起來看看,別弄錯了,不僅出洋相,還會帶來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 01“慶九不慶十” 在過去,基本上60歲以下的都不過壽,老人過壽的下限年齡是60歲,正所謂“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老祖宗認為,人在未過60歲的時候,享受的還是“人命”,給人過壽、祝壽是一種不好的祝福,不吉利,有讓人折壽的意思。到了60,人生走完了一個輪回,正所謂“六十一甲子”。人到花甲之年,人生的各種風雨基本都已經經歷過,都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到了這個年紀,已經算是半個“智者”,集成熟、沉穩、淡然為一身。為此,民間有習俗,人到六十才過壽。 從年齡來說,逢十的整數過的生日叫“大生日”,其余的稱為“小生日”。而人到60歲后過生日,往后每逢十年過的生日,稱為“大壽”,每逢5年過的生日稱為“小壽”。 (小知識延伸:民間還有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的說法。) 子女給老人過壽,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中國的孝道文化。不過,在民間給老人過壽也是有一些年齡禁忌的,比如老話說“慶九不慶十”。什么意思呢? “慶九不慶十”,就是說到了準備過60歲、70歲、80歲、90歲等逢整10歲的壽誕時,要提前在59歲、69歲、79歲、89歲時舉行隆重的過大壽的儀式活動,到了60歲、70歲、80歲等整10歲的壽辰時,就不再舉行隆重熱鬧的慶壽儀式了,這就是所謂的“慶九”“不慶十”。 為何如此呢? 原來,這和漢字發音有關。老祖宗認為,“十”和“死”發音相近,“死”是一個非常不吉利的詞匯,尤其是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更是忌諱。給老人過壽,目的就是讓老人開心,期望老人身體健康,過得幸福長壽。一個“死”字,聽了就非常不吉利。放在過壽這樣的大喜事上,更是犯了大忌。 而“九”和“久”同音,“久”有“天長地久”“長長久久”“永遠”“長壽”等美好的寓意,鑒于“9”和“10”相近相鄰,所以人們將逢整10歲的大壽往前挪了一年過。這不僅表達了人們希望老人長壽健康的祝福,也體現了人們對給老人過大壽的重視,且也體現了中國人“寧虧勿滿”,切勿過滿的思想文化理念,這也是“實九虛十”的道理。 02 “73、84也不過” 在民間,“73、84”被視為年齡忌諱,民間有句俗語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意思是73歲,84歲是一個極為避諱的年齡,活到了這兩個年齡,即便閻王不來請自己也會去。 為何這樣說呢? 這主要與中國古代的兩大圣人孔子和孟子有關。大家都知道,孔子享年73歲,孟子享年84歲,古人認為那么偉大的圣人也逃不過73歲、84歲的死亡關卡,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更是難以熬過去。 所以,73歲、84歲被視為老年人要面對的兩道坎,是兩個不吉利的年齡,需要避諱。為此,民間講究老人過壽不過73歲、84歲。 此外,在過去還有不過百歲大壽的說法,因為古人認為百歲容易招損,所以不過壽。 當然,拋開封建迷信不說,這主要表達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祝福和期望。如今,人們將百歲過壽看得可是十分重要的。 03 “66歲”是最為隆重的壽辰之一 如果說逢十歲過的大壽是隆重的,那么還有一個年紀是特別值得一提的,那就是66歲。古人將60歲稱為“花甲之年”“還鄉之年”“耳順之年”等。 “花甲之年”:即按照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紀年法,六十年為一花甲,一輪回。 “還鄉之年”:是因為在古代當官者到了60歲就可以退休告老還鄉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令致仕!边@里的“致仕”,即退休。 (當然,60歲就可以退休是從明朝開始的,早在這之前,官員幾乎是做到70歲才能退休,明朝開始將退休年齡提前了10年,只要年滿60歲就能退休。) “耳順之年”:這個成語主要出自孔子的《論語》,孔子曰:“六十而耳順!币簿褪钦f活到了這個年紀,應該聽得進他人的各種不同意見了,即“言至心通,無所違逆”,什么都能夠接受,活得通透,不再常常發怒。而66歲,恰好和中國人講究的“六六大順”不謀而合,為此,從多方面看,66歲也就成為了人們非常重視的一個過壽年齡。 除了66歲過大壽,還有七十七“喜壽”、八十八“米壽”、九十九“白壽”等說法。 04 家有“兩壽”只過大 尊師重孝,愛戴老人,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不過,在中國,并不是所有過了60歲的老人都要過壽,一些地方有這樣的習俗:如果一個家庭里,上有老,父母還尚在,那么晚輩即便是過了60歲,也不給自己過壽。沒有聽過家里有老人還給孩子過壽的,即便子女已經過了60歲。古人認為,這樣做會折了自己的壽。當然,這些都是傳統的封建迷信說法,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主要寄托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美好追求。 此外,“兩壽”還有表示師父師娘的壽辰以及自己父母的壽辰的說法,而這里的“兩壽”都是必須要辦的。中國有句古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古代師父是有極高的地位的人,人們將師父師娘看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樣重要,這里的“家有一壽,外有一壽”,兩壽都得過。 05 壽禮禁忌講究多 在過去,一般貧窮人家是不過壽的,往往只有大富大貴的家庭,才會給老人過壽。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給老人過壽自然是少不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當然,給老人過壽,禮儀講究并不少,千萬不要別搞錯了,以免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按照中國傳統習俗,家里要為老人祝壽,事先應該向親朋好友發出請帖,請帖一般采用紅色紙來書寫,上面寫有祝壽的時間、地點等。親朋好友收到請帖后,往往會提前做好準備,待老人過壽當天,送去禮品。在禮品選擇上,常見的壽禮有壽桃、壽面、壽糕、壽酒、壽魚、壽果等等。 當然,別亂送衣服,畢竟“壽衣”“壽衣”,聽起來就是欠打的。 給老人祝壽,需要說一些祝福的吉祥話,比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長命百歲”“身體健康”等。而如果是年幼的小孩給老人拜壽,小后輩在給老人磕頭拜壽之后,往往還會得到老人贈予的紅包一個,這算是老人對孩子拜壽的一種回禮賞賜。 在過去,有錢人家過大壽,還會請戲班子到家中唱戲表演,表示慶祝,助興,讓老人過得開心。比如《紅樓夢》中寫到給80歲的老太太賈母祝壽時,請戲班子來表演祝壽的情景,府里開宴席,一搞就是七八天的時間,熱鬧無比,從上壽禮、唱戲、僧人念經、焚天地壽星紙、放生等,儀式繁雜。 在祝壽之后,還有吃壽面的傳統習俗。吃壽面也有講究,一碗長壽面,面越長越好,忌諱將面條折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筷條將面條從碗中挑起,挑到最高點一口吃。其他親人們在給老人祝壽時,每個人從自己碗中夾幾根長面條添加到老人的碗里,并同時說祝壽的吉祥話,如“添福添壽”的話語,表示祝福。 在這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習俗講究恰到好處,給老人過壽盛面條時,切記不要盛太滿,所謂“物極必反”,中國人認為“滿壽”是不吉利的。 祝壽結束后,過壽的老人也要給大家回禮表示吉祥如意,如壽桃、壽面要分給大家帶回去,寓意是希望將自己的長壽福氣也分給后輩,大家都能夠健康長壽,平安幸福。 06 總結 總而言之,過壽不能隨便過,民間禁忌講究多,我們應該了解一些傳統的習俗文化,這不僅利于自己,也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以免在禮儀交往中犯糊涂,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上一篇家庭美滿幸福的一個準則下一篇母氏圣善:致敬古代的賢母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