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毛主席一生中最黑暗時刻是什么時候?看后更佩服时间:2023-05-22 1960年,中國人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再次來到中國,他向毛主席提了一個問題,問毛主席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么時候。 毛主席回答他:那應該是在長征途中,與張國燾的斗爭的時候。 帶領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毛主席,在革命中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也無數次跌到了再爬起來,繼續奮斗向前,他的革命道路上也經歷了無數挫折。 為什么與張國燾之間的斗爭,會成為主席一生最黑暗的時刻呢? 挾兵索權 毛主席之所以認為1935年長征途中的斗爭,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因為在那個時候,也是紅軍面臨分裂的危險時刻。 自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后,蔣介石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消滅紅軍。 為了達成目標,蔣介石調來了100萬大軍,自己任總司令,對中央革命根地先后進行了五次“圍剿”。 1935年1月,當中央紅軍好不容易突破湘江封鎖線時,人數接近20萬的紅軍只剩下了3.7萬人。 當時紅軍的計劃,是繼續向湘西推進,然而早有準備的蔣介石已經在前方布下了重兵,如果紅軍繼續原來的路線,勢必會跳入蔣介石準備好的陷阱中。 在這個危急關頭,毛主席建議放棄原計劃,紅軍改向敵人防守薄弱的貴州推進。 這個當時可以挽救紅軍的計劃,卻遭到了王明和李德的強烈反對,直到紅軍拿下貴州黎平,并在黎平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才在會議上肯定了毛主席對于軍事的指揮能力。 1935年1月,紅軍又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上不僅確定了毛主席、周恩來、王稼祥這個新的“三人小組”,還為紅軍后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就在當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音“冒”)功會師之后,紅軍的前途,又發生了變數。 最大的問題,就是張國燾。 在紅軍會師后,張國燾發現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實力上存在巨大差距。 這個差距用毛主席的話來講,當時的紅一方面軍,和張國燾帶領的紅四方面軍比起來,就是叫花子和海龍王的差距。 這樣懸殊的差距,讓張國燾開始有了別樣的心思。 所以在懋功會師之后,盡管大家表面一團和氣,但是會師之初,張國燾就有點自傲地問周恩來:你們有多少人? 周恩來當時就察覺他口氣的傲慢,當時也不軟不硬地回了過去。 會師第二天,紅軍在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周恩來在會上做戰略方針的報告,提出紅軍之后會北上川陜甘一帶。 張國燾雖然在會議上同意紅軍北進的方針,但同時也提出了“南下”的想法,他對于“統一指揮”的問題雖然沒有多說,但之后卻隱隱流露出自己要掌軍權的想法。 兩河口會議之后,紅一方面軍根據中央的決議向北前進,在連續翻過兩座大雪山之后,終于到達了四川蘆花,張國燾在此時突然提出了解決組織問題的決議。 張國燾提這個,無非就是看到他強中央弱,有了別的心思了。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張國燾指使他的親密伙伴,在中央各領導中頻繁活動,軟硬兼施,在內部搞起了分裂。 此時的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雖然從蔣介石的重重包圍中逃了出來,但還沒有徹底擺脫蔣介石軍隊的圍堵。 外患仍在,內部卻有了分歧,這對仍處于生死存亡關頭的紅軍來說,確實是非常危險的。 面對張國燾試圖分裂紅軍的舉動,中央也從大局出發,盡量團結張國燾,說服他大局為重,但卻沒有成功。 連夜脫險 為了達到自己領導中央的目的,張國燾先后找過聶榮臻、博古,想要把他們拉到自己的陣營,卻都沒有得逞。 為了要挾中央,張國燾借口“組織問題”沒有解決就不利于行軍,不顧中央命令紅四方面軍盡快北上的命令,一直不肯出發。 為了團結張國燾,讓他盡快北上,周恩來讓出紅軍總政治委員的職務,改由張國燾擔任。 軍委還成立了前敵總指揮部,以四方面軍的徐向前為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 即使中央做出了這樣的改變,可是張國燾還不滿足,仍然以“組織問題”沒有解決為由,一再貽誤戰機。 就在張國燾遲遲不肯北上的時候,國民黨胡宗南已經在四川松潘縣集結了大量兵力,使紅軍處于腹背受敵的危險之中。 形勢的變化,讓中央不得不再次修改戰略,重新制訂了新的戰略計劃,并于1935年8月在四川沙窩又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會議。 會上,張國燾仍然堅持,認為中央的路線是錯誤的,他還在會上有意將思想上的分歧,擴大到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的矛盾上去。 因為中央其他委員對于中央決議的支持,張國燾在會上勉強同意了中央北上的方針,但到了會后又變了主意。 中央原本規定讓張國燾率部北進夏河流域,在甘南形成擴大之勢,張國燾卻提出,自己要經由阿壩向青海、寧夏進軍。 他的這個要求,與中央的計劃背道而馳,所以毛主席和前敵委員會的總指揮徐向前向張國燾致電,要求他按照原計劃進行,張國燾卻置之不理。 此時的他心里已經有了計較,不僅自己一意孤行想要南下,還準備以非常手段,讓中央和他一起行動。 9月9日,張國燾致電陳昌浩,讓他率右路軍南下,企圖借著人多勢眾的優勢,要挾中央和左路軍一起南下。 毛主席當時就和陳昌浩在一起,他聽到陳昌浩說張國燾要求南下的意思后,立即表示要和中央書記處開一個會。 毛主席說,周恩來和王稼祥同志都在紅三軍團司令部,那我就和張聞天、博古一起去三軍團司令部找他們開會吧。 說是開會,其實是毛主席已經意識到了危險,用開會的由頭脫險,所幸當時陳昌浩仍是相信毛主席的,就讓主席去了紅三軍團。 毛主席一到三軍團,就立即招呼葉劍英等人,帶著紅三軍團和紅軍大學連夜北上。 他們北上雖然果斷,但是途中因為紅軍大學的政委何畏,差點走不了了。 當時何畏把紅三軍團和紅軍大學北上的消息告訴了陳昌浩,陳昌浩立即命令他們停止前進,于是紅軍大學的學員便都停止了行軍。 毛主席等人走在前面,他們看到紅大的人停下來了,就也停了下來想問個究竟,正好紅大的教育長李特也帶人趕了上來。 李特之前曾任紅四方面軍的副參謀長,性格急躁而且槍不離身,他帶人趕上來后就氣勢洶洶地問毛主席:張總(張國燾)命令南下,你們為什要北上? 李特的幾個警衛員手里的駁殼槍已經上膛,他們的手指就扣著扳機,一副隨時動手的樣子。 眼看現場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毛主席示意大家不要緊張,然后平靜地李特說:現在的形勢擺在眼前,大家分析一下,北上還是南下可以商量。 接著他話鋒一轉,表示彭德懷同志也支持北上,此時帶著紅三軍團就在后面,大家都是紅軍,要團結。 彭德懷是出了名的性子直脾氣爆,連李特也有所顧忌,所以在聽說了彭德懷就在后面之后,他就沒敢輕舉妄動,只是把紅大學員中,原屬于紅四方面軍的人帶走了。 那一天,正是1935年9月9日,這天經歷的一切,深深地烙在了毛主席的心里。 另立中央未得逞 帶領紅三軍團北上后,毛主席和部隊在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后,終于在1935年10月19日,進入陜北吳起鎮,和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 而張國燾則率部來到了四川理藩縣卓木碉,又另立了一個“中共中央”,還宣布“開出”毛主席、周恩來和張聞天等中央委員的職位和黨籍。 他還給陜北的中共中央發電,說中共中央應當自稱“北方局”,自己這里才是名正言順地“中共中央”。 就在張國燾妄想取代中共中央的時候,共產國際代表林育英從蘇聯返回,他艱難來到陜北之后,就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向張國燾發電。 張國燾此時還想憑借與林育英之前共事的私人關系,在回電中將“分裂紅軍”的責任,全部推給了毛主席。 在電文中,他還儼然以“中共中央”自居,發文的落款使用的就是這個名稱。 誰知林育英接到張國燾的電報后馬上回復他,共產國際同意“北上”的路線,并將張國燾另立的中央稱為“西南局”。 這封態度鮮明的回電,讓張國燾徹底成了孤家寡人,中共中央又趁機做工作,1936年6月6日,張國燾不得不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帶領紅四方面軍北上。 等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之后,中共中央又成立了西北局,不計前嫌地任命張國燾為西北局書記。 當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這也意味著張國燾的“南下”計劃徹底破產,紅軍終于完成了戰略轉移,為以后工農革命的徹底勝利,開辟出了新的天地。 1937年3月,為了糾正張國燾在長征途中的路線錯誤,中共中央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 當時毛主席之所以決定和紅三軍團連夜北上,是因為張國燾的電報命令上明確說明,要南下開展黨內斗爭。 葉劍英看到這個電文之后,立即報告給了毛主席,毛主席這才當機立斷,決定帶著紅三軍團和紅軍大學北上。 而且為了紅軍內部的團結,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當時中央對于張國燾一直采取隱忍的態度,但是張國燾卻一直咄咄逼人。 會議上因為這些對張國燾提出批評時,他虛心地一一接受,并表示都是自己固執己見的錯誤,還寫了《我的錯誤》進行檢討。 然而此時的張國燾心里已經有了別的想法,這會他認錯態度良好,不過是為了迷惑中央做出來的假象。 第二年4月,張國燾就趁著祭奠黃帝陵的機會,離開陜北加入了國民黨特務組織。 大浪淘沙,革命路上苦難重重,能堅持正確的道路走到最后的,才是堅定的無產主義戰士。 雖然張國燾中途自己走了歪路,但是中國革命在毛主席等中央委員的領導下,讓革命回歸正確的道路,在紅軍面臨分裂的情況下挽救了革命,才最終有了今天的中國。 結語 毛主席一生經歷過數次險境,1927年被國民黨的“清鄉隊”抓住,他在途中奮力逃脫,躲在亂草中,跟搜索的人近在咫尺,因為沒有鞋子,脫險時腳底已經是鮮血淋漓。 井岡山時期,看著敵人已經沖到了指揮部前面,毛主席毅然帶著戰士們一起沖鋒,戰士們大受鼓舞,這才把敵人打退。 然而這些對于毛主席來說,只是他個人的生命遇到危險,怎么能比得上革命到了險境的時候,所以盡管他一生也有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是對于他來說,那次與張國燾的斗爭,才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他是怕中國革命從此再走上誤區,怕中國的勞苦大眾因為這個錯誤,離光明遠了一步,與這些相比,他的個人安危反而是小事。 這才是大公無私的領袖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