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萬象 >>地域文化 >> 【保定故事】悠久地名內涵豐
              文史萬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故事】悠久地名內涵豐

              时间:2023-05-18     【转载】   来自:保定文化故事   阅读

                   地名文化是指地名的地理指向功能和交際功能外,所反映的歷史、語言、經濟、民族 和社會文化等的科學內涵。地名文化記錄了人類活動的軌跡,反映了一定的歷史和地域屬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定地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地名文化遺產豐富,據20世紀80年代地名普查統計,全市有各類地名18720條,其中政區地名7320條,聚落地名10275條,自然地理實體、名勝古跡及其他地名1125條。在那看似平常的名稱中烙下了歷史的印跡,蘊含著非同尋常的樁樁往事,印下了數不盡的知名人物的步履,述說著千古興亡,記錄著人們的悲歡,寄寓著人們的希望。

              48.png

              古蓮花池

                   徐水南莊頭發掘出的古人類文化遺址,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尤其是植物種子和陶片的發現,表明一萬年以前,先民們已過上原始農業生活,他們耕種、紡織、制陶,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原始聚落。南莊頭成為中國文明發端的重要源頭。5000年前奠定中華文明基石的炎黃部落的戰爭與融合,及黃帝與蚩尤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都發生在距保定不遠的北部,涿鹿與淶水一帶的山谷間曾是古戰場的一部分。這場戰爭使炎黃部族和蚩尤部落融合在一起,共同構筑了華夏民族的文明體系。炎黃子孫代代繁衍,保定一帶是理想的棲息地,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重要區域。從幾千年來關于唐堯的傳說以及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都可以讓我們認識那個時期的文明。

                   唐堯是對保定史前文明影響最大的人物。傳說他出生在伊祁山,被封于唐,成為唐侯國的首領,建立了自己的農耕文明體系,得到了眾多部族首領的認同,而成為天下的共主,人們稱他為堯帝。4000多年過去了,在順平、唐縣、望都一帶的地名中還銘記著關于唐堯的種種作為和靈異,流傳著唐堯選賢任能、愛民如子的故事。

                   從新石器時期到商周,保定地區已經得到廣泛開拓,從目前發掘的星羅棋布的古文化遺址即可見一斑,此時已出現了有一定規模的城邑,如涿、逆畤等。在容城縣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上坡遺址中,文化層堆積從新石器時期的磁山文化層一直到商代晚期,時間跨度達4000余年,這種連綿不絕的文化延續十分珍貴。

              301.png

              徐水南莊頭遺址

                   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列國紛爭的時代,諸侯列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進行改革。白狄族的一支在今保定以南的定州、唐縣一帶建立了中山國,在燕趙諸大國的夾擊下,幾興幾滅,最后終于被趙、燕瓜分。但中山國的遺跡并沒有完全消失,在中人(今唐縣的都亭)、丹丘(今曲陽西北)、顧(今定州西北)等這些古老的地名中,記錄著中山國的一些往事。中山國被滅后,保定一帶分屬燕、趙,雖然兩國疆界無定,經常出現一些變化,但大致邊界是在這一帶,故保定有了燕南趙北之說,在安新出現了趙北口鎮,曲陽出現了 燕趙鎮,都是這一史實的反映。

                   而此時的易水又成了一條耀眼的文化之河,春秋時期燕國因形勢所迫,曾幾次遷都,其中兩座都城建在古易水河畔,一座在今容城縣東邊的古賢村一帶,名臨易,漢代在臨易城的基礎上建易縣,廢后改名為古縣,后演變為古賢。戰國時期燕又在今易縣城東南的武陽城營建下都。燕下都是燕后期一座重要都城,見證了燕國的興亡。在燕下都及其周圍產生的大量地名,如武陽臺、練臺、金臺陳村、南白虹、北白虹、荊軻村、荊軻山、荊軻塔、城角村等等,記載了那個時代的風云。

              302.png

              順平伊祁山

                   保定處于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結合地區,歷次民族融合和戰爭幾乎都對這里產生影響,南北朝時期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在這一區域建立,而本區大量的名門望族則南遷,帶去了保定一帶的文明。北方民族南下在這里建立的政權,也對保定的文化產生了影響,民風尚武而悍勁!翱犊琛笔枪舱J的保定文化的傳統特點。

                   巍巍太行山既有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又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大茂山是古北岳恒山,享受皇家祭祀2000余年,山上曾有眾多廟宇建筑,傳說是北岳帝君所居之地,因此又稱神仙山。道教名山青虛山,據傳曾是著 名道士葛洪修行養氣、煉丹之處。狼牙山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人文景觀舉步可見。洪崖山亦是道教名山,每年后土皇帝廟會,八方士庶云集,成為展示當地民俗和民間藝術的絕佳場所。野三坡景區內的蒼翠群峰、拒馬河谷、泉水溪流、幽谷峭崖,古樸的民風,豐富的史跡,使其成為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旅游勝地。保定太行山區的雄關險隘,有太行八陘中的飛狐陘、蒲陰陘。北京成為京師后,太行山成為護衛京師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殊為重要。明代居庸與紫荊、倒馬合稱“內三關”,是軍事上的必保之地,關城上都有駐軍把守。在關隘之間隨山就勢筑內長城,形成次邊。至今紫荊關城仍在,倒馬關遺跡猶存,烏龍溝、白石山、蔡樹庵段仍有長城及墩臺留存。

              303.png

              保定西大街

                   太行山東麓的平原地帶,坦蕩無垠,民族間的和睦相親,戰爭的刀光劍影,時代的風云變幻,都在這里留下痕跡。在這里能聽到有關蚩尤墳的傳說,尋得見燕昭王所筑黃金臺的蹤影,可憑吊公孫瓚與袁紹易京之戰的遺跡,可參觀宋遼戰爭時留下的神奇地道,耳聞目睹明初移民的有關史跡和傳說。在如織的城鎮鄉村中,遍布保定先人創造的文明成果,點綴著世家大族留下的連片宅院。

                   北宋初期,宋遼之間戰事頻繁,諸多宋朝名將鎮守邊關,統兵抗遼,保定一帶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們征戰的足跡。在太行山上、在平原洼淀,都留下大量與之有關的地名,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的事跡家喻戶曉。在雄縣祁崗一帶發現的北宋初期的古地道,被譽為“地下長城”,應與宋遼戰爭有關。宋遼締結“澶淵之盟”后,雙方以保定北部的易水、白溝河為界,白溝渡口成為兩國邊境貿易和使臣往來的重要口岸。

                   處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素有華北明珠之稱,古往今來,這清清淀水映下過無數布衣百姓、墨客騷人、俠士武夫、帝王將相的身影,這水中沉淀的文化意蘊同樣耐人回味。從戰國時期古秋風臺的傳說,到趙北口、端村留下的清康熙、乾隆皇帝的行宮,趙北口十二連橋,再到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孫犁紀念館,似乎可以看到荊軻迎風而立的身姿;瞧見乾隆皇帝與劉墉等一班大臣在船上賞荷聯對的場景;聽到雁翎隊打鬼子的槍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體味出孫犁筆下的荷花淀中綻放的紅荷那醉人的幽香。

              306.jpg

              白洋淀

                   抗日戰爭時期,保定地區是八路軍敵后抗戰的主戰場,太行山區是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心腹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保定人民奮起抗戰,山岡上、青紗帳里、河湖港波中,到處都是抗日的戰場,將日本侵略軍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冉莊地道戰遺址、晉察冀邊區烈士陵園、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黃土嶺戰役遺址,都銘記著保定人民對贏得抗日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因為人類的定居而形成的聚落,在各類地名中數量最多,文化含量也最為豐富。這些聚落有的隨著規模的擴大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輻射力的城鎮,演變為某個區域的人們進行物質文化交流的中心,有的依托當地資源發展為某一行業較為發達的村鎮,也有的因某種契機發展起來形成特色經濟中心,也有的因處于交通要塞而興盛成為區域商貿集散地,還有的是在村鎮形成時就蘊含著非同尋常的來歷和故事。這在保定都不乏其例,如歷史上久已知名的高碑店市白溝鎮,自古以來就因為是水陸碼頭而形成商貿文明,又因為宋遼時期是宋遼邊境上的貿易場所和雙方使節往來交通要地,而賦予了更加濃厚的人文色彩。曲陽縣羊平鎮是因為有了黃山的大理石而發展起來的以石雕、石刻為特點的村鎮,石雕文化歷史悠久,知名于世,曲陽石雕名家、名作多出于此。高陽縣的龐口鎮是因新興的農機配件市場而興起的特色城鎮,容城縣的大河鎮則是容城服裝業的發祥地和集中的服裝制作基地,是容城服裝業發展的典型代表?傊,這些富有文化內涵的特色村鎮是保定歷史文明的見證,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305.png

              易縣狼牙山

                   城市是人類文明薈萃之地。保定區域有很早的城市建設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建有燕國的兩個都城臨易(位于今容城東)和下都(位于今易縣縣城東南),有中山國的都城顧(今定州)。涿州戰國時期為城邑,漢建城池。至今在涿州城的街巷中還留有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在這里活動和結義的遺跡,流傳著他們的種種傳奇故事。定州作為漢中山侯國的都城和州城、府城的歷史久遠,歷史文化遺跡十分豐富,一些街巷的名字都透著古色古香的文化特色。保定城區亦有上千年的建城史,從州城、路城到府城、省城,從其命名到城池的建設,街巷的形成和演變,都氤氯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古往今來,無論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土著”居民,還是南來北往的匆匆過客,都在保定的大街小巷及胡同中留下了數不清的故事。在清末,保定城就有四市、八街、七十二胡同之說,幾乎每一條街巷胡同的名稱,如唐家胡同、帥府胡同、城隍廟街、市府前街、稅務角等等,都蘊含著一段歷史風情,承載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記錄著城市發展的軌跡。

                   隨著城市建設的迅速發展,一些承載著歷史文化信息、具有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的地名在消失,強化對傳統地名的保護乃至搶救,已成為人類的共識。聯合國第五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決議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為此,我國啟動了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保定市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深入開展,在保定城區地名調整中,就本著延續歷史文化、反映歷史地理特征和人文特點、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特色的原則而進行。 

                   本文摘自《保定文化故事》主編:李陽山、孫進柱、王簡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技术支持: 創和全網營銷 | 管理登录
              seo seo
              亚洲卡通动漫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