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國人大代表孫建設:培養一批掌握先進技術的“新農人”时间:2023-03-03 “我來自農村,對農民的生活和他們的所思所想太熟悉了!边@是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首席專家、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返聘教授孫建設常說的一句話。這位儒雅、和氣又愛笑的大學教授的言談間,常常透出一股農民的堅韌和執拗。 1982年孫建設大學畢業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并投身到了太行山開發研究中,成為“太行山道路”首批戰隊的成員,從此與蘋果結緣,與太行山人民結緣。 畢業伊始,孫建設自薦在太行山里的順平縣蘇家疃村當了村長,由此孫建設有了一個“博士村長”的稱號。 在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實踐探索中,迎來2012年12月29號,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太行山革命老區阜平縣,向全國人民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三個月后孫建設帶領他的團隊,創新性提出創建驛站的構思,旨在驛站重構產業技術,支撐產業興旺,助力產業脫貧。驛站成為了“太行山道路”的加油站,構筑了一道脫貧攻堅的靚麗風景線。 驛站創建僅4年,便建成了850畝核心示范園,影響帶動周邊果園3500畝,讓6500多農民受益。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朋友參觀考察,培訓技術骨干1000多名,受訓從業農民逾萬人次,連片發展蘋果園2萬多畝。 2017年,市政府與河北農業大學簽約,在全市創建太行農業創新驛站。短短幾年間,10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在驛站得到熟化、重構、應用和推廣。河北農業大學270多名專家參與驛站創建工作中。 目前,我市已經創建了50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把它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其中20多個驛站設在貧困區縣,覆蓋面積8.6萬畝,涵蓋蔬菜、果品、雜糧、中藥材、養殖等10大類35個特色產品,帶動7萬多農戶增收,其中項目區內建檔立卡貧困戶70%以上受益。 驛站的成功創建,搭建了一個科技創新的平臺,讓專家們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實,實現他們“為政府分憂、為農業解難、使產業興旺、讓農民增收”的愿望。 通過驛站運行的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讓驛站模式不僅僅惠及項目區貧困農戶,而是要實現打造一個主導產業、培育一簇相關產業集群、締造一批全新就業機會的目標,讓貧困農民擁有梯度就業和選擇就業的機會,徹底改變他們固有的生活狀態和生存方式,讓農民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驛站作為一支新兵種,在領導的關懷與呵護下誕生,在戰火中錘煉成長。 黨的二十大明確把鄉村振興確定為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國家層面頂層設計框架十分清晰,孫建設所在的河北農業大學調動和聚集優質資源,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出臺鼓勵教師廣泛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教師通過揭榜掛帥、博士農場創辦、科技特派團組建等方式 ,投身到鄉村振興工作中去。春節前后,河北農業大學先后組織80余名專家,對阜平縣和高碑店市兩個縣涉農小微企業進行全景掃描,為企業(家庭農場)提供完整的定制解決方案,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微企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職責!”孫建設現在是保定市人大代表,又新當選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更忙碌了。孫建設教授說:“河北農業大學是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正在優化專業設置,做好專門人才的培養,培養一批學農愛農,并掌握先進技術和熟練技能的‘新農人’。我作為一名老河北農大人,一定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服務好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服務好鄉村的產業振興! ■記者手記 在孫建設眼中,太行山創新驛站既不是始發站,也不是終點站,而是一個“加油站”。投身太行山開發數十年,即使退休后,他也沒有一刻停歇,依然為自己鐘愛的事業奮力向前。 從25歲畢業走進大山,到如今年過花甲,孫建設將最好的年華留在了大山深處。從幫助一個村改進果樹種植、實現蘋果增產,到探索適合貧困山區的果園規模經營模式,手把手培養“土專家”,再到推動太行創新驛站“開枝散葉”……老鄉笑了,太行山綠了,孫建設頭發卻白了。 孫建設把優秀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用科技在淳樸的太行山上碰撞出了美好的火花,這種火花,照亮了太行山,也照亮了百姓的生活。 |